台北李小姐 39 歲 音樂工作者
因為疫情關係,工作生活和重要關係受到很大的影響,有些甚至無法復原。
2020 年中開始,從需要喝酒睡覺,變成嚴重的酗酒和失眠。
2021 年初在朋友提醒下,去向郭家穎醫師尋求幫助。
過去實踐領域的經驗,對於精神科的治療過程和藥物有很大的警戒心,因此一直將精神科放在「最後關頭才使用」的位置。但郭家穎醫師詳細問診的方式、對身心狀態的理解意識,結合他對藥物機制細心的觀察和知識掌握,每次半小時的看診時間,都讓我感覺經歷到「諮商+臨床」的同步關懷,也在郭家穎醫師溫和的治療期待下,對西藥長期有不良過敏反應的我,很安心地和藥物渡過一段和平的合作時光。領略到這些藥物幫助我的能力,以及我可以怎麼自主地使用它們。也有機會更觀察自己身體和不同化學物質作用下的關聯。
現在我理解藥物是一個需要自主學習如何和自己身體相處的工具,不該是「頭痛就吃頭痛藥」這樣的觀念。如果任何人需要走上這樣的旅程,郭家穎醫師會是一個很好的夥伴和引路人。
台北唐小姐 25 歲 攝影記者
我很幸運第一次碰上身心症的困擾,就遇到了郭醫師。原本自己對於身心症抱持成見,更對服用藥物反感。「會不會好不起來?」、「是不是性格太軟弱?」,更害怕服藥後,不再是原來那個自我。面對病情起伏,負面想法不斷兜圈,所幸郭醫師總會在診間不厭煩地再三回應我對於藥物的恐懼,並且耐心與我討論每個階段在現實中摸索、修正的方向,讓我不再逃避病情,同時願意透過藥物的輔助,以及想法、實踐的轉變,不繼續受困於情緒迷宮。
台北趙先生 30歲 研究助理
郭醫師非常有耐心,關心及重視患者的問題和需求,並樂於跟患者討論解決的可能和方法。即便是小細節,郭醫師也樂於聆聽並與患者討論。郭醫師也特別重視患者有正確的用藥觀念和情緒的應對,會詳細的解說藥物的特性和副作用;以及對應情緒時可以採取的策略或方式。
台北胡小姐 38歲 文字工作者
郭醫師的診間總是大排長龍,人滿為患,因他能跳脫主流精神醫學符合效率的診斷模式,仔細調藥,耐心傾聽,深刻並帶著情感地投入跟病患的治療工作裡,透過最低劑量的藥物與誠摯的溝通承接病患的苦惱,重新為病患創造連結,以讓病患安心復歸生活。
台北陳先生 27歲 考生
2019下半年我最嚴重的時候,常有負面想法、自殺念頭甚至無法繼續工作,目前則來到持續減藥的階段。兩年多來除了靠我自身的努力,也要感謝郭醫師專業的協助(問診、調藥等等)及不離不棄的陪伴,才能有如此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