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特色

從患者的生活情境切入剖析問題

生活壓力是我們理解身心不適為何發生的根源,也是我們找尋治療介入機會的線索。詳細釐清壓力事件的脈絡,我們得以認識患者的性格與思考模式,引導患者如何重新看待壓力,並且確認構成壓力事件的環境元素,與患者討論應對壓力元素的策略。

仔細釐清患者的身心症狀

身心症狀繁複多樣,而許多難解的身體症狀亦是壓力所導致的產物。患者所感受到的任何不適及異狀,我們都會詳加體察並給予定義說明,讓患者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我們亦將竭力化解任何存在的身心不適,讓患者恢復穩定的狀態以面對既有的壓力。

清楚解釋身心不適的發生歷程

在充分收集患者生活壓力事件與身心症狀的資訊後,我們會統整性地解說壓力事件如何逐步造成了身心症狀的發生以及個人功能的下降,繼而導致身心狀況進入惡性循環的變化之中,讓患者能夠清楚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藉以化解未知感所帶來的不安與憂慮。

詳細說明療程的規劃與進程

治療是一個歷程,會區分出階段性的治療目標與評估指標,一步步朝向康復而推進。我們會詳細說明康復的步驟,化解患者對療程的未知與不確定感,並在治療的路途上時時讓患者清楚定位自己所在的康復階段。

整合生理、心理、社會的治療模式

生理性的藥物治療能夠迅速舒緩身心症狀、長期修復大腦神經,但只是療程中的一環,化解生活壓力才是根本之道;因此療程中還會透過心理層次的引導調適,減輕患者主觀的壓力感受,必要時再進一步轉介心理治療;我們也會從社會層次探討患者與壓力元素的關係,提出應對壓力元素的各種策略以供患者參考,並適時引介社會資源來支援患者的需求。

充分解答患者的疑問與擔憂

康復的路途不一定總是平坦順遂,可能存在各種變數:新增壓力、症狀復發、服藥出現副作用、療效停滯......參與治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必然存在著各種疑惑,由此而生的不安感則會影響對於治療的信心與耐性。我們期望患者毫無保留地將心中的擔憂表達出來,讓我們能夠竭盡所能地說明解惑。充分獲得信賴的治療關係才能有力地支持著患者,踏穩康復路途上的每一步伐。

療程介紹

壓力、神經健全度、症狀
與個人功能習習相關!

為了將生活壓力事件與身心症狀的關聯連結起來,
醫師會釐清:

1. 壓力源的性質、強度與形成條件
2. 身心症狀的表現
3. 個人功能的下降程度

藉由分析三者間的關係後,著手規劃治療療程和提出回應壓力的行動策略
1

壓力、身心症狀、
個人功能的評估內容

壓力:
1. 辨識出壓力事件中的人、事、時、地、物
2. 評估壓力事件的強度,對一般人的承受程度為何
3. 評估患者看待壓力事件的心理觀點,是否因其人格特質、思考模式、行為模式強化了壓力感受的程度

症狀:
1. 辨識五個類別的身心症狀:心理、身體、基礎生理、感官認知、行為
2. 評估症狀的特性:發生頻率、強度、持續時間
2

身心科的治療,
不是只有開藥而已!

完善的身心醫療服務,不只是使用藥物改善身心症狀,更應該從壓力形成的各個層面著手化解壓力:

- 生理—藥物治療
- 心理—心理支持與修正思考、行為模式
- 社會—社會行動與資源轉介
3

使用藥物治療

1. 先使用「治標」藥物:

為了減輕患者當下身心症狀造成的不適感,會先使用治標藥物(鎮定劑、安眠藥、助眠劑)達到舒緩效果。

2. 再加上「治本」藥物:

利用治本的神經修復劑(抗憂鬱劑、抗躁藥、抗精神病藥)協助修復大腦神經以化解身心症狀,並增強大腦神經抵禦壓力的功能。
4

藥物治療
對身心健康的復原很重要!

許多人害怕服藥,但事實上藥物治療的及早介入,能夠減輕身心症狀的不適,因而暫緩功能的下降。

當功能逐漸提升,壓力帶來的身心威脅就會逐漸下降,遏止惡性循環的延續。
5

化解心理的壓力感受

為了徹底解決問題,我們將進一步從各層面評估您可能形成壓力感受的心理狀態:

- 人格特質
- 思考模式
- 行為模式
- 自我評價
- 自我與外在環境(他人、事、物)的關係
6

化解心理的壓力感受

壓力感受,與自身的心理觀點緊密相連。

藉由了解自己是如何將外在環境的各種元素辨識為壓力來源,就可以修正、調整自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而降低壓力感受。
7

採取社會行動

壓力的形成,也經常來自困頓的社會處境、不良的社會結構以及壓迫的權力關係。

透過釐清引發壓力的社會成因,我們更能協助您:
(1)擬定回應壓力的行動策略
(2)分析各種行動的利弊得失
(3)提供社會資源的轉介

具體的社會行動,才能實際回應壓力的挑戰,促成社會多元包容、公平正義的理念實現。
8

生理-心理-社會的整合性治療
能夠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多管齊下,讓身心狀態回復正向循環

面面俱到地克服壓力,充分恢復身心健康!
9

一旦克服了壓力治療
就能走入尾聲囉!

隨著療程的進行,

- 當壓力逐漸獲得控制
- 大腦神經健全度逐漸修復完成
- 身心症狀逐漸化解

即可開始逐步停用治標藥物。

若身心症狀無復發,就可逐步停用治本的神經修復劑,結束對藥物的依賴。
10

患者好評推薦

台北胡小姐 38歲 文字工作者

郭醫師的診間總是大排長龍,人滿為患,因他能跳脫主流精神醫學符合效率的診斷模式,仔細調藥,耐心傾聽,深刻並帶著情感地投入跟病患的治療工作裡,透過最低劑量的藥物與誠摯的溝通承接病患的苦惱,重新為病患創造連結,以讓病患安心復歸生活。

台北陳先生 27歲 考生

2019下半年我最嚴重的時候,常有負面想法、自殺念頭甚至無法繼續工作,目前則來到持續減藥的階段。兩年多來除了靠我自身的努力,也要感謝郭醫師專業的協助(問診、調藥等等)及不離不棄的陪伴,才能有如此的進展。

台北唐小姐 25歲 攝影記者

我很幸運第一次碰上身心症的困擾,就遇到了郭醫師。原本自己對於身心症抱持成見,更對服用藥物反感;所幸郭醫師總會不厭煩地再三回應我對於藥物的恐懼,並且耐心與我討論每個階段在現實中摸索、修正的方向,讓我透過想法、實踐的轉變,不繼續受困於情緒迷宮。

台北李小姐 39歲 音樂工作者

過去我對精神科的治療和藥物有很大的警戒心,一直將精神科放在「最後關頭才使用」的位置;但郭醫師詳細問診的方式、對身心狀態的理解意識,結合對藥物使用細心的觀察和知識掌握,每次看診都讓我感覺經歷「諮商+臨床」的同步關懷,他是位很好的夥伴和引路人。 

台北趙先生 30歲 研究助理

郭醫師非常有耐心,關心及重視患者的問題和需求,並樂於跟患者討論解決的可能和方法。即便是小細節,郭醫師也樂於聆聽並與患者討論。郭醫師也特別重視患者有正確的用藥觀念和情緒的應對,會詳細解說藥物的特性和副作用,以及對應情緒時可以採取的策略或方式。